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报道  > 正文

怀远农商银行:“金农信e家”进村 温暖留守老人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8日 作者:许丹丹,潘昊飞 来源:安徽怀远农村商业银行

怀远县常坟镇邹庙村的夜,静得早。但村民易秀英老人家里的灯,却常常亮到深夜。桌上摊着药瓶和一张皱巴巴的存折,老人家望着窗外漆黑的路,眉头紧锁。

“药明天必须得买了,可这钱……”儿子在电话那头也犯了难。他远在浙江打工,挣的钱第一时间就打到了母亲的存折上。可对于70多岁、只会用存折的易秀英来说,折子上的数字变不了她急需的救命现金。以前,取钱得等邻居有空,凑齐几个人包辆车去十几里外的镇上网点,来回大半天,车费还得花上二十块。“取钱难”像一道无形的墙,堵住了像易秀英儿女的孝心。

这种“望折兴叹”的困境,并非邹庙村独有。在唐集镇街道,唐集百姓大药房的负责人也常看到老人们拿着存折发愁的模样。这家2020年挂牌的金融服务点,至今已累计办理助农取款交易1.4万余笔,金额高达1287万元。每一笔交易的背后,都连着一个曾经和易秀英有着相似处境的家庭。

转机,发生在邹庙村的武华药房。今年,怀远农商银行在这里挂上了一块崭新的牌子——“金农信e家”。药房被按照统一标准重新布置,配备了多功能智能终端。如今,易秀英老人走到药房,买药的同时,就能在工作人员指导下,轻松取出儿子汇来的钱。“现在好了,几步路就到了,就像把银行柜台搬到了家门口!”她脸上的愁容,终于被欣慰的笑容取代。

这样的温暖转变,在河溜镇大成街道的翠平商店同样日复一日地上演。店主徐大姐自2015年成为服务点以来,她的小店不仅是卖日用杂货的地方,更成了乡亲们的“暖心驿站”。她熟悉很多老人的习惯,知道王老爹每个月几号要取养老金,清楚李婆婆总是小心翼翼地把取出的钱用布包好。“他们不只是来办业务,更是来聊聊天,图个踏实。”李大姐说,“能帮到乡亲们,我觉得这店开得特别有价值。”

从药房到商店,从村委会到卫生室,怀远农商银行已建成158个“金农信e家”服务点,布放多功能智能终端89台,助农POS终端69台。2025年以来,全辖服务网点累计交易超7万笔,交易金额超7000万元。这些点如同毛细血管,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乡村的最后一公里,切实缓解了农村居民“取钱远、办事难”的实际问题。

未来,怀远农商银行将继续深化这份坚守,不仅是增加服务点的数量,更是要提升服务的温度与质量,让现代金融服务的阳光,照亮并温暖每一个村庄。因为对他们而言,打通“最后一公里”,连接的不仅是服务与需求,更是一份份值得守护的乡土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