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1日 作者:韩丹丹,潘昊飞 来源:安徽怀远农村商业银行
这是一段跨越十六年的温暖接力 。
8月28日上午,在怀远农商银行常坟支行大厅,支行行长肖杨快步迎向一对父子——陈维义与他刚考上大学的儿子陈健斌。他接过材料,微笑着问道:“是来办理助学贷款的吧?”随即将他们引至开放式咨询窗口。没有玻璃阻隔,面对面的交流更显亲切顺畅。
除填写一份困难学生认定表外,大多数手续通过手机小程序完成,全程仅需半小时左右。“天气热,咱们仔细些,别让家长和孩子多跑一趟。”肖杨轻声叮嘱客户经理,转身又温和地提醒陈健斌:“进入大学以后要理性消费,注意防范诈骗,远离不良网贷。” 面对前来办理贷款的学生,他总会自然地说出一句:“我和你一样,当年也办过助学贷款。”这句话,是信任的起点,也是一位“过来人”最真诚的共鸣。
时光回到2009年夏天。肖杨考入安徽大学,但喜悦很快被现实的窘迫冲淡——姐弟三人同时上大学,一年的学费高达六七万元。父亲急得嗓子沙哑。正是那时,他走进怀远县信用联社东庙信用社,申请了6000元生源地助学贷款,成为2008年国家全面推广这项政策后的早期受益者。尽管当年手续较为繁琐,需多次往返银行、村委会和镇政府,花费近一周时间,但那位“高高个子、亲切耐心”的银行客户经理,给他留下了温暖的深刻印象。
这份温暖,被他带入自己的人生轨迹。大学毕业三年后,肖杨通过招考进入怀远农商银行,从柜员、会计、分理处主任,一路成长为支行行长,与曾经为他办理助学贷款的客户经理张海华成为了同事。
他始终以“同行者”的视角体谅每一个困难家庭。曾有一位女孩因父母不愿签字而无法办理贷款,肖杨在合规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允许其姑姑作为共同借款人,最终圆了孩子的大学梦。
他还长期联系一位常坟镇集西村的女孩。得知她靠勤工俭学维持生计,主动帮她把贷款额度提高至1.6万元。“她的养父年近八旬,没有劳动能力。如果没有外力支持,她的路会非常难走。”
当然,也有无奈的时刻。他曾亲眼见到学生因父母征信问题含泪离开,也见过有人因沉迷赌博、网贷沦为“老赖”……这些都让他更加坚定地意识到:助学贷款不仅是经济支持,更是一份护航成长的责任。
常坟镇是怀远县的人口大镇,辖29个村共11万人。今年高考刚结束,肖杨就带队对接村委会与学校,摸排困难学生、宣传贷款政策。客户经理陆梦裕说:“肖行长要求我们和每个办贷学子加微信,长期跟踪服务。我们不仅是审核人,更要做希望的联络人。”
在肖杨的带动下,常坟支行逐步形成了“爱心、耐心、责任心”的“三心”服务理念。员工们不仅高效办理业务,还主动关心学生们的后续发展,并建立了助学贷款学生档案。
肖杨透露,目前他们正启动一项新的支持计划:对35周岁以下的大学毕业生全部进行电话回访,详细了解其资金需求,并给予优惠信贷政策,支持他们干事创业。
广泛宣传带来了显著效果。进入8月份,常坟支行助学贷款办理进入高峰期,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两三波学生和家长。“预计今年我们网点将办理助学贷款近90笔,同比增长约20%。”
村民杨喜梅已是第三次来为孩子申请贷款:“大女儿靠6000元贷款成了幼师,二女儿读大三贷了12000元,小儿子今年上大学,准备贷20000元。”她的笑容里是宽慰,更是希望。 “我享受过助学贷款政策,我想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肖杨望着刚办完贷款学子远去的背影,眼神中写满期待。 从依靠助学贷款走进大学的农家子弟,到帮助一批批学子圆梦的支行行长,肖杨完成了一场温暖的使命交接。变的是不断优化的政策和愈发便捷的服务,不变的,是“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它跨越时间,依然滚烫。
截至2025年8月末,怀远农商银行累计发放助学贷款23004笔,金额19259.47万元;今年新受理1553笔助学贷款申请,金额8088.9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