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年09月01日 作者:刘荣海 来源:安徽凤台农村商业银行
小额贷款能否批发做,既是能否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需要,也是中小银行能否实现信贷结构根本转型的要求。笔者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认为有效投放小额贷款,切实做好风险防控,要最大限度利用“四人”之力——社会人、身边人、透明人和保险人。
一、把好客户准入关。客户准入要遵循“社会人”原则。小额信贷的关键风险点——借给谁即选择什么样的客户问题,我们经常所讲的人品好、信用好等指标无法量化,那是建立在熟人社会基础上的判断,并不具有大量复制的功能,一种营销模式不能复制就会影响快速有效拓展,当然在信贷实操中也无法落实。在征信体系逐步发达的今天,走出我们熟知的“一亩三分地”,寻找社会化程度高的的“社会人”是准入的捷径。“社会人”怎么解释呢?这个人与社会的连接程度和频率、社交圈的广泛程度、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接触其他人的深度和广度。程度越深,社会化程度越多。一个人信用状况与其社会化程度成正相关,这是我们快速拓展小额信贷业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寻找真正的社会人,最大限度寻找社会人。有的人一辈子没有走出县城,只能是“生理人”;有的人通过生意、事业、学业等为纽带,与周边的人建立网状的关系网,今天到北京,明天到南京,活动区域无限,这是标准的“社会人”。
小额贷款最好的风险防范方法就在于“小”,社会人一旦违约,其违约成本远远超过其贷款金额,付出超过其所得,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不会做出有百害无一利的逆向选择的。比如:“社会人”一旦失信,高铁不能坐,飞机不能乘,活动区域受到限制,社会人变成“生理人”,对于他来说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社交平台,打击是致命的。
二、小额贷款最便捷最有效的担保方式就是要寻找其身边人保证。从商业银行法角度,担保类贷款是常态,信用类贷款是例外,小额贷款概莫能外。如果一味强调保证人要求为固定职业人员、国家公职人员、国有企业员工等强担保方式,业务拓展很快被限制,现瓶颈。小额贷款的信用风险关键在于客户准入环节,担保的作用不在于代偿,而在于监督、预警和威慑。借款出现问题时担保人能够即时监督,风险预警,对借款人有所制约,让借款人有所忌讳。基于上述作用,选择借款人的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父母、师长、战友、闺蜜、死党、合作者等身边人作为担保人较佳。一是协调成本低,便于成功,工作推进速度快;二是可以快速识别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如果借款人的身边人不愿担保或者说担保人对借款人多以负面加以评价,建议不予授信。借款人的成年子女担保,特别是有所成就或潜力大、前景优的子女担保的效果最好,子女是借款人的未来,如果没有未来的借款人的世界将会怎样呢?
三、信贷调查要将借款人变成“透明人”,这是手段,也是目标。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始终是小额贷款的首要问题。现在征信业相对完善,大数据分析也渐成常态,信息的可获得性和透明度今非昔比。调查、审查人员就要利用好现有的信息渠道,最大限度围绕客户展开非现场调查,并利用人缘、地缘、业缘优势所掌握的客户信息形成交叉验证,常用的公共平台如个人征信系统、企业征信系统、法院被执行人黑名单、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各行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信贷业务系统等触手可及的查询平台。只要客户在我们的面前是“透明”的,我们的小额贷款风险就是可见的和可预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小额贷款风险不再体现在信用风险,更多体现为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标准化和流程化的“信贷工厂”批量作业模式就是小额贷款操作的常态。
四、
“保险人”做风险隔离,保险兜底。小额贷款做得是信用,弱担保只是补充。一旦出现天灾人祸、不可抗力等客观因素,对于单户单笔贷款风险是不可逆的,甚至是毁灭性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小额贷款要预防小概率事件带来的风险,就要引入风险承接者。购买借款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甚至购买信用保险都是不错的选择。为小额贷款普遍办理保险,也是利用保险集众人之力,分散个别风险的作用,这一点来说,与保险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