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年07月02日 作者: 来源:
“我可以看看你的个人信用报告吗?”当别人问你这个问题的时候,你能充满自信地告诉他“可以”吗?或者你还根本不知道何为“个人信用报告”?最近,在合肥各大银行的营业网点,我们都可以看见悬挂着这样一条横幅:“珍爱信用记录,享受美好人生”。这是人民银行于2008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征信知识宣传月活动的一个侧影,它告诉我们中国迈入 “信用”时代的步伐已在加速。
个人信用报告,就是全面、客观记录个人的信用活动,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文本,主要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基本信息,还包含银行贷款、信用卡等信息。如今,只要个人进行过贷款、担保、开设过个人账户等,就会被录入到个人征信系统中。目前,我国的征信系统中已有6亿自然人和1300多万家企业的信息。
发达国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维护个人的信用记录”。中华悠悠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诚实守信”则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建设、维护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应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是每个人应该享有的一项权利,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对信用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视,更表现了我国建设信贷征信系统、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决心。目前,个人信用报告常被用于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它清楚地看到借款人及担保人的信用状况,以此作为是否贷款、贷款多少的一项重要依据,这样不仅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众维护个人信用的意识。
我们农村信用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网点多设在农村,面对的大部分是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的农民客户,他们往往对个人“信用”不了解、不重视。此外,一部分信用社地处偏远地区,受通讯、交通等条件限制,没有接入信贷征信系统,无法及时、详细共享客户信用状况,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信用社贷款的道德风险,诚信状况共享率低下已经成为信用社改革发展的一大瓶颈。
面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应做到: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征信知识。目前,一些信用社的职工尚对“征信”一知半解,就更谈不上对客户宣传征信知识了。所以,普及征信知识应首先从内部员工抓起,以内带外,由己及人,对内强化培训学习,对外则通过印发传单、悬挂横幅等形式加大宣传普及力度,让广大客户,特别是农民朋友重视履约守信行为,进而让他们知道“个人信用报告”对日常经济活动的重要性,提高他们自觉维护个人信用的意识。
完善信用档案,健全信贷征信体系。农村信用社一般按区域发放贷款,对当地群众较熟悉,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尽快完善信用档案,作为日后发放贷款,以及确定、调整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的依据,做到未雨绸缪,积极着眼于农村信用体系的长远发展。加快征信系统接入,努力实现资源共享。随着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综合业务系统的上线,以及即将运行的信贷管理系统,安徽农金正逐步走向电子化、网络化,这些都为征信系统的接入、扩容提供了良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