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明创建 > 文明风尚  > 正文

浅谈主动服务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18日 作者: 来源:

 

    主动服务实际上就是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不同的需要,不断提升农信社服务质量,创造和创新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意识。如何真正把农信社的服务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

    一是要树立服务是经营方式的意识。多年以来,农村信用社从上到下,一直习惯于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和层面来定义服务的性质、诠释服务内涵,服务成为农信人的一种高尚品质和思想境界的体现。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农信社服务更注重精神目标,并用以规范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却没有把它作为农信社这种服务型企业管理的生存之本和工作方式。事实上,在日常工作中,服务与信用社生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同时,服务也是农信社实实在在的业务经营行为和直接或间接获取收益的方式。所以,农信社必须要为服务注入新的内涵,要以经营的本质来定义服务。任何服务都是要支付成本的,农信社也一样。农信社是金融企业,必须要把服务落实到具体的经营活动当中,体现新的服务观念。

    二是要树立开发服务内涵的意识。服务内涵的延伸与扩展源于客户增长与需求的多样化,当客户的富裕程度提高以后,相应地带动了农信社的金融服务需求,亟待农信社开发广阔服务市场。要把农信社的职能定义更广一些,凡是能够为客户提供的资源,都可以成为服务的内容,使农信社获得相应的收入。以前,农信社的服务就是强调服务态度,语言美、形象仪表美。现在看来,那是最基本的,虽然是必要的,但仅仅是形式上的。今天所说的服务更多地体现为服务的功能、服务的品种、服务的手段、服务的方式、服务的效率、服务的质量、服务的态度、服务的环境、服务的时间等等。如果还仅仅停留的精神文明的层面,不能创造财富的话,那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农信社所需要的服务。农信社需要的服务应该建立在价值、盈利的市场化基础上。从服务的功能、服务的品种、服务的场地等方面,要能够为每位客户提供适得其所的环境和良好的服务;从服务的程度上,要体现服务的标准化、个性人、系列化、差异化、系统性、规范性、有效性、时代性,也就是要从各个方面使服务有更加完整的内涵。

    三是要树立提高服务收益比重的意识。服务收益的比重表明农信社中间业务服务的能力,是衡量农信社重投放转型到重服务的一个重要标志。现在,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国际金融业一般为40%至60%,国内银行业务一般为10%到30%,而信用社一般为0.5%到5%左右,相比少之又少,但同时也应看到这里给农信社发展中间业务留有广大的空间,所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农信社今后的一个主攻方向和必然选择。

    四是要树立服务差别化意识。所谓差别服务,就是金融服务机构在做好一般客户的金融服务的同时,利用自身的有限资源,针对不同层次的优质客户,提供差别各异的优质服务,做到客户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即做到一般客户标准化服务,优质客户个性化优质服务。这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后,我国金融服务机构发展的趋势和必然选择,也是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后提高自身效益的内在要求。据统计显示:在众多的银行客户中,20%的客户为银行带来80%的利润,而80%的客户为银行带来20%的利润。这就要求农信社要通过对优质客户贴心、贴近、贴身服务,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优质客户身上,从而达到降低成本,调整结构,树立自身品牌形象,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提高规模效应,实现用少量投入换取较大回报的目的。同时要遵循“差别服务,差别管理”的原则,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逐步发展。

    五是要树立服务市场化及创新能力的意识。这里的“市场化”就是使生产经营活动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相接轨,按照价值规律办事,依据供求、竞争和价格变化来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服务创新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思想理论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方式创新、机构创新、产品创新等等。服务创新既是增强农信社竞争的需要,也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推陈出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位于不败之地。金融产品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其模仿性很强,而这又无疑增加了创新的难度,也使得创新的周期非常短。因此,在服务创新上,农信社要更加重视利用农信社有而别人没有的优势,开发那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