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安徽农信引来金融活水滴灌千企万户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10日 作者:信贷管理部 来源:信贷管理部

1月8日,《安徽日报》刊发题为《引来金融活水滴灌千企万户》的整版文章,报道安徽农信积极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通过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将政策“暖意”化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暖流”。

以下是报道全文。

近日,在宿州友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见一排排菌袋错落有致,一朵朵香菇像撑开的“小伞”,菌盖厚实、长势喜人。村民们有的采摘、有的分选、有的装筐,一派丰收繁忙景象。

“香菇产业季节性强、资金回笼周期不稳定,我们一直渴望有稳定的金融支持来扩大规模、提升产量和品质。”面对泗县农商银行工作人员的回访,该公司负责人陈红惠感慨。“你们这次主动上门送贷,如同送来‘及时雨’,让我们看到了产业发展的新希望!”

友麦生物享受到金融“及时雨”得益于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在我省农商银行系统的落地见效。

从组建近5000人的金融服务专员队伍,到“量体裁衣”地创新适配性金融产品,再到实现信贷资金快速便捷直达基层……自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以来,我省农商银行系统全面铺开“千企万户大走访”,强化产品创新供给,不断优化办贷流程,确保融资“利率适宜”,实实在在将政策“暖意”化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暖流”。

一、金融专员下一线,凸显线上线下融合优势。

年关将至,正是商户们一年中最忙碌、最重要的时节,但资金难题成为不少商户的“拦路虎”。在广德市,从事粮油、干货生意的张大姐也不例外。

“前几天,还在为春节的备货资金发愁呢。昨天农商银行上门来,今天就给我放了贷款,帮我抓住了年底赚钱的好时机!”张大姐高兴地说。资金短缺让她一筹莫展时,恰逢广德农商银行横山路支行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在了解到她的资金需求后,工作人员立即为其办理了授信20万元的易贷卡,解决了其备货资金需求。

这笔融资的背后,是广德农商银行创新走访模式的一次探索。

去年11月底,广德农商银行实行了“半日走访”工作机制。全行130名客户经理每天半日在办公室办公,半日必须外出走访,最大程度提高走访效率、确保走访实效。

数字技术赋能下,“千企万户大走访”在部分农商银行有了“新战法”。

每日走访数量有多少?走访区域有哪些?待走访情况如何?在灵璧农商银行,客户经理走访大屏让走访变得一目了然、有迹可循。

“这种可视化的走访管理系统,我们称为‘走访驾驶舱’,详尽的指标体系实时展现了走访频度、服务覆盖面以及目标群体经营画像等。”灵璧农商银行行长陈在省介绍,该系统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企业需求,实现高效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

作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重要一环,“千企万户大走访”一端连着企业,一端连着政府和金融机构,落实好走访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省农信社的统一部署下,全省农商银行组建了一支近5000人的金融服务专员队伍,迅速下沉一线,全面铺开“千企万户大走访”,按照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的目标做实真普惠。

领导带头走、中层跟着走、专员主动走……无论是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还是商户社区、企业车间,农商银行工作人员的身影无处不在。

为提高走访精准性,我省农商银行系统注重发挥“铁脚板+大数据”融合优势,主动对接省数据资源局,获取小微企业信息46.63万户、个体工商户信息116.07万户,通过全面走访,动态完善更新,梳理形成“申报清单”。

同时,因地制宜开展响应式对接与包联式对接工作。对于无突出融资问题的企业,做到“一企一人”响应式对接,落实银企经办人结对联络,做到快速响应企业需要。对于融资需求旺盛的企业,则定期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视频等方式开展包联式对接,及时掌握企业需求变化。截至2024年11月底,安徽农信系统响应式对接企业8.8万户,包联式对接企业2.2万户。

不仅如此,各农商银行还将实地走访与贴近服务相结合,一边走访采集信息,一边开展金融知识宣讲,进一步打通金融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的同时,“走”出了贷款客户数逆势上升、大幅增长的成绩。截至2024年12月底,安徽农信系统贷款余额达14475.05亿,全年增长约1500亿,规模稳居全省第一。

二、量体裁衣推新品,帮助小微企业疏堵解难。

如果说张大姐感受到的更多是农商银行“雪中送炭”的温暖,在巢湖市,企业老板邹传彬则因为农商银行的创新产品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

巢湖市金鼎盛电子灯饰有限公司主要生产LED装饰照明灯串、灯具,产品远销美国、欧洲等地。去年,因为材料、运输成本增加,资金回笼期变长,该企业的流动资金较为紧缺。

巢湖农商银行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为其量身定制了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该行结合企业自身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特点,为其办理了科技型企业专项信贷产品——“科担贷”,用“真金白银”为企业解决了“成长的烦恼”。

“多亏有了‘科担贷’,给我们缓解了暂时性的资金压力,攒足了动力全产能释放,及时向下游公司交付了产品!”邹传彬坦言,这8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不仅为该企业送上了安安稳稳搞生产的一颗“定心丸”,还助力企业去年订单量增长20%,在疫情后首次实现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

小微企业对于金融服务需求往往“千人千面”。只有从不同行业、不同主体、不同场景的融资需求和特点出发,“量体裁衣”式地推出适配性金融产品,才能真正为小微企业客户“疏堵解难”。

为此,我省农商银行聚焦各类小微企业差异化、多样化融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在全面推广“金农e贷”标准化产品基础上,省农信社注重围绕行业共性需求和企业个性需求,指导各农商行针对性开发适配产品,推动金融服务从“标准化”向“定制化”转变,精准满足不同行业和类型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例如针对小微中的科技企业,合肥科技、巢湖等农商银行通过省科担合作、与科技园区合作等,研发出如“科技强农贷”“科担贷”等服务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产品多达55项。

对于小微中的绿色企业,马鞍山、定远、蚌埠等多家农商银行与相关主管部门对接,因地制宜开发了光伏贷、污水贷、绿色碳排放权质押贷、合同能源管理贷、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产品,探索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新路径。

聚焦新市民在就业创业、住房消费、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需求,推出“新市民贷”等一系列贴心政策和信贷产品,持续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

为全力支持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多家农商银行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特色信贷产品,如“乡情贷”“创业贷”等,有力支持返乡创业者扎根家乡助力乡村振兴。

截至2024年11月底,安徽农信系统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940.25亿元,较2024年初增长28.73%;绿色贷款余额409.36亿元,较2024年初增长24.84%;新市民贷款余额69.58亿元,较2024年初增长15.3%;创业担保贷余额129.61亿元,较2024年初增长23.16%。

一组组鲜活数据印证着我省农商银行从供需两端齐发力,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而一项项优化举措,又推动着信贷资金更快更精准地直达基层、直达小微企业。

三、数字赋能加速度,引导资金快速直达基层。

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基层是广大小微企业的共同期盼。

近日,定远真馨家居用品厂仅用一天时间就成功拿到了50万元的普惠贷款,这一速度令老板王元元惊叹不已,“咱农商银行现在的贷款速度是真快!”

前些年,王元元返乡创办了家居用品厂,从事家居用品、海绵制品和橡胶制品制造等。由于产品质量过关、营销手段新颖,今年春节前工厂订单暴增,但账款结算存在一定周期,原材料采购资金不足让她发起了愁。定远农商银行在“千企万户大走访”时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向王元元发放了50万元的经营贷款。

实际上,在定远农商银行,200万元以下的贷款都能实现当天申请、当天放款。

“从2021年9月起,我行2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最多1天便可到达小微客户手中,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定远农商银行行长王磊表示,仅2024年12月份,该行就新发放200万元以下的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贷款达3.32亿元。

王元元的故事只是我省农商银行系统跑出信贷投放“加速度”的一个缩影。

为提高授信审批效率和灵活度,多家农商银行还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了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和标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优化了小微信用评价模型,最大限度压缩办贷和等贷时长。

六安农商银行创新推出的线上贷款产品“皋兴贷”,在信贷业务数字化、电子化和智能化应用方面大胆突破,免去客户来回奔波等繁琐程序,真正实现普惠贷款业务的“秒批”“秒贷”。

合肥科技农商行与科技担保公司合作,推出数字化产品“云企贷”,对于信用良好、资料齐全的科创企业,最快一天就能出审批结果,为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铺好“快速路”。

自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以来,我省农商银行系统对于“推荐名单”内客户,按照“应贷尽贷,能贷快贷”原则,优化金融服务专员配置,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在办贷各环节设定限时办结要求,实行“专人对接”“一站式服务”,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短、频、快”的融资需求。

四、活用机制降成本,确保小微融资利率适宜。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直达”“快速”,“利率适宜”也成为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下经营主体对新发放贷款的普遍感受。

不久前,六安农商银行为安徽硅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放了1300万元信贷资金,企业负责人夏业存松了一口气。“成立初期,我们因厂房建设、购买设备、人才引进等投资较大,导致周转资金不足,这笔资金不仅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还获得低至3.45%的贷款利率,这真是实打实地为咱企业融资‘松绑’减负。”

在推动更多信贷资金直达基层的基础上,如何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升其金融服务幸福感和满意度?记者了解到,我省农商银行系统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确保小微企业融资“利率适宜”,信用贷款比重持续提升。2024年以来,安徽农信系统申获制造业专项贷款贴息资金5665.32万元,涉及48家农商银行484个企业贷款项目;申获普惠小微增量奖励资金6.23亿元,惠及72家农商银行;借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757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5%。

与此同时,我省农商银行将这些政策红利,及时传导给全省各类小微企业,截至2024年10月底,安徽农信系统普惠小微贷款利率4.94%,较年初下降0.39个百分点。同时,为切实解决小微企业抵押难问题,省农信社指导农商银行持续加大信用贷款支持力度,截至2024年11月底,对“推荐名单”企业发放的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23%,其中个体工商户信用贷款占比42%。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为此,省农信社充分发挥大平台优势,不断强化“总对总”对接,加强与省直部门、行业协会、担保机构等多方面的合作,共享数据和资源,打造开放金融服务生态,通过共同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等方式,推出金融解决方案,满足小微企业多元化需求。

同时,依托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数据信息,进一步整合政务、行业等多维数据,不断优化授信审批模型,运用大数据为客户画像,识别有效融资需求,强化风险管控,为小微企业提供便捷的线上融资服务,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尽职免责、容错纠错制度机制,单列小微企业专项信贷计划,出台小微企业专项营销激励政策,引导农商银行信贷资源向合规经营、信用良好、融资需求真实的小微企业倾斜。”省农信社相关负责人表示。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安徽农信系统走访“推荐清单”内市场主体8.58万户,其中已授信6.91万户,授信率80.54%,授信金额568.95亿元,授信金额占全省银行机构的29.59%;已放款6.77万户,放款率78.90%,贷款金额476.58亿元,贷款金额占全省银行机构的32.03%。授信和用信总量均接近全省三分之一,位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