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8日 作者:吴俊锋 来源:安徽肥东农村商业银行
前些天整理书籍时,偶尔看到一本书遗落在书架的边角,拿起后才知是《千家诗》。翻开看上几首后,心也跟着诗里的情动了起来。记得以前看过一部关于诗的电影,主要讲了一位年轻的老师通过诗歌来鼓励学生用一种崭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学会纯粹和简单的享受生活。我也爱诗,但不得不说,诗又正在被快餐文化驱离我们的生活。不管是新体诗还是旧体诗,特别是旧体诗,已经被我们束之高阁,就如同这本《千家诗》一样,待在角落,布满灰尘,他好像变成了一个仅仅有些纪念意义的老物件。但是我要说:诗太美了!朱自清说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歌谣。一个人高兴或悲哀时都愿意用歌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随着文字的出现,写诗也就成了表达情感的主要方法。
《随园诗话》里说:格调是空架子,风趣最重要。好诗必须是情感的最直接的、最真实的表达。因为词句可以慢慢修改成优美的曲调,如若堆砌雕琢过度,不是因感情被夸大而显得脱离实际,就是感悟被表达过度而显得言不尽意,也就失了原味,没了风趣。所以我们可以在好诗里看出一个人的真实情感,也可以通过作者的感悟懂得很多道理、体会许多乐趣。闲适时我们可以“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高兴时可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无奈和彷徨时可以 “惆怅东南一支雪,人生看的几清明”;不如意时正视现实,鼓起勇气便是“日出云俱静,风消水自平”。
不同的人会写出不同的诗,诗有时就会像细胞里的DNA一样,透露出作者的命运沉浮,这便称为“诗谶”。“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的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未离海底千山黑,一到中天万国明”的赵匡胤结束了五代纷争,一统中原;“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的林黛玉整日与愁怨相伴,柳眉难展,终是香消玉损;“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刘希夷也是在作诗后不足一年便离开了人世。
中国自古就有“以文会友”的传统,诗出现后便成了真挚友情的表达,鲍溶写给知己“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音”,高适写给董庭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周紫芝对曾使君说“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而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是情深意重的典范。
欧阳修在《秋声赋》里说“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调和情绪后自然悠然自得,保持心境平和。而写诗正是一个抒发情绪的好方法,因为写诗就是整理思绪的过程,所以能够寻得平静;因为情绪抒发后便可坦然面对,所以写诗也能够找到安慰,有所触动。感怀伤情时我们可以试着写诗,即便写不出唐诗的恢弘壮丽,也可以学宋诗的事理情趣,学不了宋诗的事理情趣还可以学清诗的生活细腻。与其坐等别人相助劝诫,不如好好充实自己,等待时机;与其看着年华在指尖飞逝,更不如写诗、读诗:“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让修养在感悟中提高,让生活诗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