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6日 作者:张千凤 来源:居巢区联社
早晨翻日历,惊悉“立冬”将至,这使我想起上一个节气“霜降”,这两个节气之间只间隔着短短的半个月,可以说这15天是真正的秋末了。但是住在城市里的人除了感觉气温有明显的下降外,并没有感到深秋萧杀的景象,当然也不可能体会到“白露为霜”的意境。
记得小时候,每到深秋,早晨起床后,吃罢早饭踏着朝阳去上学,路旁的草丛泛着一层晶莹的光芒——那些在我们的睡梦中悄悄降临的白色精灵,我们知道它叫“霜”。霜浓的时候堪与小雪相比,当然没有雪那样的粉白,因为霜是晶莹剔透的,特别是在阳光底下,会折射出耀眼的光亮,犹如水晶。
这样想来,我已经多久没有看到那美丽的“霜”了呢?时间之长,真的吃了一惊。回想自己这些年,浑浑噩噩地陷在红尘中,像一只陀螺被生活裹挟着,旋转、旋转、再旋转,直到站在人生的边缘(请原谅我用这个词)才有所感悟,实在汗颜和揪心。
或许是深秋的清冷所致吧,这些日子是有一些悲秋情绪的。虽然院子里的月季、金银花和白兰花仍然在继续盛开,并散发着迷人的芬芳;野外也间或有鲜花的身影,但骨子里却平添了一段新愁,到底是什么,也说不清,就那么低沉着,连喜爱的文字和相机也搁置一边了。
但是昨天中午,看到院子外面的阳光那么好,把一朵盛开的粉色月季照射得玲珑剔透,妩媚无比,我居然禁不住诱惑,拿出相机,按照傻瓜模式,原汁原味地拍了几张,我是想拍出那种花朵在阳光下的本色,还有些天真地想捕捉阳光在花瓣上的影子。我觉得,留住了阳光下的花朵,就是留住了阳光。我喜欢阳光明媚的日子。或许是由于我小时候家乡下了一场特大暴雨的缘故吧,我一直害怕暴雨、打雷的天气,连雨天也是不太喜欢。诗人一定会骂我不够诗意。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童年记忆是最深刻的,那些特别的记忆对心灵影响也是很大的,有的甚至会造成伤害。我想,我的不喜欢暴雨、雷电、甚至雨天大约是可以理解的吧。
仔细想想,我的情绪低落可能也与天气有关,因为进入深秋之后,天气多半是阴沉着的,所谓的“秋半天”正是说的这个季节,只可惜,我再也看不到小时候那样的雾或霜。那雾如果生在城市会阻碍交通,不受欢迎,但它如果生在山里和乡村,就是一道风景。绝对是。
很怀念那些深秋的早晨,白色的、轻纱似的雾从山头开始缭绕、飘移,直到淹没整个乡村的上空,与青色的炊烟融为一体,再加上河边洗涮妇女们的笑语声和鸡犬的喧闹声,不亚于画家笔下的乡村风情画,让身在其中的人们感到由衷地安稳、踏实。我想,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乡村人,大约是不知道什么是“失眠”的吧,当然也没听说过“三高”。
而纵观眼前,面对泛滥的失眠症、三高症、抑郁症,我们除了用声嘶力竭的卡拉OK来掩盖、来消解之外,几乎无药可治。而且,再往细里去想,我们失去的何止是美丽的季节和天象。那些纯真年代曾被如我一样单纯天真的少女奉为圭臬的纯洁爱情,也早已被声色犬马绑架了、谋杀了、香消玉殒了,只留下几个食古不化的疑似诗人在那里低吟、寻觅。只是不知道,他们中有几人还能找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意境和情愫。我更加怀疑,如今的人还有几人需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克服“道阻且长”的艰难去跋山涉水地寻觅、会见自己的爱人?
唉,真正的悲秋了。打住。仔细想想,阳光的日子还是多于阴雨天的。且让我在这阴晦的天气里胡思乱想一番。其实换个角度想,在这个季节,借着阴沉的天气,怀想一下童年和远古时代的景致和人情,也不失为一种消磨时光的好办法。
想想童年的秋天,从累累的硕果,到红于二月花的霜叶,再到轻雾缭绕的山野和村庄......或者索性把思绪放远点,回到诗经年代的“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那惟美的景象和动人的倩影,虽是短暂的错觉,但正如海市蜃楼,即使是幻影,不也很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