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年03月29日 作者:何琴 来源:安徽怀宁农村合作银行
刚参加工作那阵儿,人们称他为“小毕”,二十挂零的年纪,方方正正的脸庞,一身从部队带回的绿军装,走路挺胸,迈着正步,潇洒朝气。
两间土屋几张桌 一把算盘一支笔
年轻的小毕初到镇上的分社,一列两开间的土平房,一间是营业厅,一间是库房,营业厅里几张桌子就是柜台,柜台旁边是一排铁栅栏,乡邻乡亲来存取钱,都是手工填制传票,然后在大账页上逐笔记账。小毕除了到隔壁张大娘家搭伙吃饭,都窝在两间平房里,打扫卫生、养花种草,小毕还跟张大娘要了几颗丝瓜苗,绿色的牵蔓里点缀着淡黄的小花,微风一吹,美丽极了。
像所有那个年代的人一样,小毕喜欢较真,认准的事非要一条道跑到黑不可。看着营业窗口的同事们算盘珠拨拉的“哗哗”响,加减乘除,准确的数字像变戏法似的从指尖中流淌出来,小毕羡慕得要死。而自己摸过枪杆子的手摆弄起算盘来却怎么也不听使唤,尤其是季度结算利息和统计活期存款积数时,不是错加了一位,就是少进了一位,数字总是对不准。听着同事们劝慰的话语,小毕心中有一种被针扎的感觉。他暗暗告诫自己,必须尽快学会和熟练运用珠算,否则自己就不算是一个真正合格的信用社员工。
分社座落在山脚下,潺潺的河水绕山脚而过。夏夜闷热,灯光下,练习珠算的小毕拉开窗户,池塘里的蛙鸣、草丛中的蛐蛐叫声此起彼伏。渐渐地,河边洗澡乘凉的人们已纷纷离去,喧嚣的水面又归于平静,而小毕的思绪在拉长、拉长。那天,一个客户来取定期存单,小毕用笨拙的手在算盘上拨拉个不停,却总是不敢肯定算出的利息,最后用笔又演算了多遍,直到珠算和演算的结果一致,小毕才在客户的催促和埋怨声中填写了存款利息单。想到这些,小毕关上窗户,回头用凉水擦了把脸,洗去疲惫和倦意,又坐在桌边拨拉起算盘珠子,五去五进一、六上一去五进一、七上二去五进一……小毕将这些口诀记在笔记本上,每天练习不停。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年度举办的业务技能比赛中,小毕脱颖而出,夺得珠算第一名。
一片赤诚一团火 一种意识一片情
一转眼新世纪来了,综合机业务代替了手工业务,小毕还是小毕,只是从分社的记账员变成了一名驻点客户经理,开始学起了“合规”。面对不同的客户,有诱惑、有感激、有难以取舍的兄弟情、同学谊,更有着放不下的情面,小毕有点“死脑筋”,骨子里总坚持着一种底线,不为所动、坚守合规操作。同学打电话给他寒暄之余请他为贷款通下关子,表哥做生意赔本想贷款走走人情,都被他拒绝。在外人看来,“小毕有点傻, 倒是不相干的人和事,忙的不亦乐乎。”
那一年海螺水泥落户怀宁,开始分批进行房屋拆迁和土地征收,仅第一批涉及农户就达四百余户,各种补偿款由小毕所在的信用社向群众发放。由于工作既细碎繁琐,政策性又强,小毕主动提出申请协助政府做好统计工作,起早贪黑地讲政策、做核算,遇到不讲理的妇女,还得挨一顿臭骂,小毕不急也不燥,耐心温和地解释,不仅使补偿款没有发生一分钱的失误,反而从农户那里吸储800多万元,同时还盘活了前期100多万元的呆滞帐。
因为离开了祖辈耕耘的土地,部分农民为新生计一筹莫展,小毕将“农家乐”、“商家乐”、“成长金桥”等一系列具有较强生命力的新型信贷产品介绍给小区农民,鼓励他们围绕海螺水泥发展代理销售、塑编、运输、劳务、餐饮、社区服务等产业发财致富。小毕的自行车在新区里进进出出,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忙个不停,平日的信贷操作不再是教条的文字,而是细化到与客户接触时待人接物的有情亦有理,较真到现场调查时每一处数据的准确无误。辛勤汗水一滴滴,贷款资料一摞摞,小毕为80多户农民送去“及时雨”,发放五百余万元贷款。如今,新区里小轿车熙熙攘攘,家家日子红红火火,小毕倒是不常去了,用他的话说:“哪里需要我,我就上哪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管春夏秋冬,小毕仍然蹬着他的旧自行车在田间地头,了解掌握农户生产生活及贷款使用偿还的第一手情况,时刻琢磨着帮助乡民们发家致富的良策。合规意识已融入小毕的职业生涯,正是这种意识,让手中的权力转换成一种音符,听人心声,解人所急,从而锦上添花、雪中送炭。
一个标识一条路 一种坚持一片心
如今小毕成了老毕,身材也略有发福,自行车不堪忍受老毕的体重已经退休,老毕的交通工具换成了一辆小摩托车。
信用社完成改制转身成了“农合行”又变成了“农商行”,综合业务系统日趋成熟,信贷业务实现流程化管理。清晨的阳光熙熙撒来,安徽农金标识格外醒目,明亮宽敞的阳光信贷大厅内,老毕穿着笔挺的工作制服,讲案例,说经验,带着新来的同事们一起解读贷款新规以及信贷管理制度。忙碌的一天开始了,老毕和其他客户经理集中办公,将信贷由幕后推向前台,公布开办贷款的种类、期限、利率以及借款人的资格条件和贷款时限要求,同时向借款人提供咨询服务。
伴随着业务发展的需求,老毕的心里又萌生了学习电脑的冲动,光会打字写报告远远不够呀!但毕竟电脑里面学问太多,学习excel就有很多符号都不认识,老毕心中犹豫踌躇。妻子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年龄不是问题,只要自己用心,没有学不会的”。就这样,老毕恢复了当年的精神头儿,每天伏在电脑前,从制表、设置单元格格式学起,一遍遍地操作,一次次地演练。坚持不懈终于有了收获,老毕学会了编制现金流量表、财务分析表等,给日常的贷款调查和贷后跟踪带来了便利。网络好神奇,老毕捣腾得不亦乐乎,从办公Office软件再到发微信催贷款,还在朋友圈分享着自己的工作心得。
日出日落、寒暑交替,岁月的风霜在老毕的脸上留下刀刻斧凿的痕迹,满脸的皱纹、鬓边的华发都记载着他把青春奉献给了农信社的发展。如今老毕已被人尊称为“毕师父”,他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在潜移默化中告诉着新的员工,诚信敬业、坚持合规、少走弯路。其实,在每个基层单位里,都有老毕的影子,正是这些“老毕们”在推动着安徽农金的发展。
老毕,好样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