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明创建 > 企业文化  > 正文

月饼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2日 作者:戴海龙 来源:安徽休宁农村商业银行

 

从记事开始,每年的中秋都会吃到月饼,对于已经度过了二十九个中秋佳节的我来说是幸福的,不必像祖辈那样躲避着战乱、不必像父辈那样忍受着饥荒。

月饼,一个承载着千年团聚之情的点心,除了有共同的形状之外,其他的特点可谓迥异不同。

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人对于月饼的追求各不相同,在我们的县城就有高档包装月饼,有商超散称的广式月饼,但我最爱吃的的还是本地产的“土月饼”。

小时候,过中秋,是孩子们盼望的事情,野了两个月的我们在刚刚开学的时候患了上学综合症。人在教室,心仍在小河里,在田埂上,暑期里的捉鱼,抓蜻蜓的回味是老师的教鞭无法洗净的欢乐。

中秋却在这个时节不紧不慢的悄然而来,只有到了中秋才能吃到月饼,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过的特别的慢,吃着酥香的饼皮包裹着香甜的饼馅的那一天的到来总是那么的遥遥无期。自然,此时课堂上心猿意马的走神也被月饼的酥甜所占领。

盼望着、盼望着,中秋终于来了,等不及晚上明月的升起,早上我便开始吃了月饼。月饼很普通,无论哪家厂生产的都是用油乎乎的玉色纸包着,五个一叠,上面印刷着红色或者蓝色的嫦娥奔月图案,至今未变。饼也只有有两种,一种是馅黑芝麻的,一种馅是白水晶的,略微高级点的馅里带着一些可以食用的红丝、绿丝。

月饼真的很香,那时候的我虽然贪吃,但还有孔融让梨的风格,吃之前总是数好几个,然后均分吃掉自己的那份,一般一个中秋节只能分到两三个,母亲总是留着到最后吃,但我原则性的不会去吃她那份,因为我知道我爱吃,她也肯定爱吃,小小的我很懂事。

去镇上上了中学,记得有一年中秋到来之时,自小在穷乡僻野长大的我,见到了有钱家庭的的同学吃不一样的月饼,也就是现在满大街卖的广式月饼,远远的看去,似乎更好吃,当时镇上的街市也不曾见卖过,小小的我想到也许这是他们贵族享用的吧,穷人还是回家享受传统的月饼。

上高中时候,街上出现了一家叫做“超港”糕点店,那些年,似乎买的人也不多,感觉这里面的糕点贵的出奇,月饼自然是又重又贵的玩意。对于一个农村来城里念书的高中生来说,没有进去看过,也没有买过。住校的农村同学之间,鲜有人提起,城里同学偶尔带个把饼进教室,艺术品的品尝着。我一直以为“超港”是全国最大的糕点店了。

去合肥念书,也就是第一次出黄山,确切的说是第一次出休宁,才知道所谓的“采蝶轩”,“好利来”都可以秒杀“超港”这样的高级店。人啊,要多走多看,有了见识了之后才可以俯瞰这个世界,虽然是俯瞰,但对于一个求学者来说,没有钱去享受这些。

工作后,虽然没有多少工资,但好歹有了自己的钱,中秋到了,也可以去高级糕点店买高级的月饼犒劳自己和孝敬家人了。记得第一次去“超港”散称了十个广式月饼,五十元,平均一个月饼就是土月饼一叠五个的价。

满足了虚荣心之后,吃起来却怎么也不能让自己的胃口满意,这种味道很不适合我,没有了十多年定义在味蕾中月饼的味道,似乎这只是一种饼干、最多算是一种特别的糕点。还是酥香的饼皮包裹着香甜的饼馅土月饼合我口味。

如今,高档糕点店已经亲民化了,过节购买糕点的总是人满为患,中秋这个月饼节更甚,昨天拿节买月饼时的选项还很多,今天回老家就仅能买到可怜的几个品种,明天也许就脱销了吧!

每年的的中秋,这样的月饼虽然不爱吃,但总要去买十个回家,母亲问起时,我总是说两元一个,这样被我打折还拐了弯价格还是免不了她嫌贵,嫌不好吃的一顿唠叨,最后还是说土月饼好吃。其实随着生活的改善,月饼的美味已经淡化,承载着的亲情却永远不变,那份土月饼的味蕾记忆原来是亲情的幻化。

(休宁农商行 戴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