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年12月14日 作者:徐清华 来源:
常言说,人不可貌相。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渐渐觉得这句话不怎么可靠,而另一句“相由心生”似乎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美国前总统林肯说,一个人40岁以前长得丑并不是他的错,但过了40岁以后依然面目可憎,那就是他本人的错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修养、学识、风度逐渐显露出来,岁月的痕迹渐渐沉淀为温文尔雅、智慧幽默或刚毅果断,这些完全可以弥补他相貌上的缺陷,让他表现出个人独有的魅力。所谓“满腹诗书气自华”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内心和谐的人往往面容祥和,望之可亲;内心和谐的人也往往无忧无虑,因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内心和谐的人常常走到哪里都受人欢迎,因为他平和的心情感染人,影响人。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内心的和谐,做一个有魅力的人呢?我认为必须具备以下三点:
常修为人之德------做到你能做到的,接受你不能做到的。关于世事难遂人心的感慨,古来有之,如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如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如诸葛亮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的心境谁都会有,关键在于你怎么排解。想达到内心和谐,就要常修为人之德:常怀一颗宽容心,用平常心去对待成败得失,胜利面前不骄傲,挫折面前不气馁,为人处世只求全力以赴、无愧于心,不过于苛求结果;对名利大小、地位高低、待遇优劣泰然处之。俗话说,广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良田万倾,日食不过数升,要安置好自己的灵魂,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常怀感恩之心------珍惜自己拥有的,欣赏他人特有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感恩传统,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博大胸怀,如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动人画面,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感恩既是每个人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人之常情。传统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近年来从西方传入的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都是因为人们怀有感恩之情而设立的。生命和生活的过程其实就是感恩的过程。人生一世,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珍惜自己拥有的,欣赏他人特有的,常怀感恩的情怀,才能生活得简单、快乐。
常洒奉献之情------幸福着自己的幸福,向善且尽可能行善。中华文化中一直贯穿着“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共生”思想,它强调人类与周围环境要和谐、合作、兼容。这一思想要求人与人之间不仅要善处,对于万物和自然,也要善待,要与万物和自然共生共存。正是由于这一民族文化的存在,中国人一直以向善、乐善、行善为己任,于是有了自然灾难来临时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有了仁人志士的“扶危济困”、朋友兄弟的“团结友爱”,有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共同祝愿。
只有内心和谐的人,才能认知健全、品质完善、知荣明辱,才会有求同存异的大度雅量、克己为人的奉献胸怀,才能真正领会柳绿桃红、清风明月的自然之美,才能真正听懂琴瑟和鸣、黄钟大吕的天籁之音,才能愉悦、诗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