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明创建 > 企业文化  > 正文

平凡人生写春秋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30日 作者:常皓天 来源:安徽望江农村商业银行

他,一米七五的个头,皮肤黝黑,瘦而精干,从事信贷工作25年,一直默默无闻地工作在农金信贷支农的最前沿;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以自身实际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可贵品质和崇高境界;他,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勇于面对,敢于担当,用奉献和责任践行着新时期望江农金人的敬业精神。他就是望江农村商业银行新桥支行信贷员孔德胜。

敢于面对,铁肩担当,勇争清收“排头兵”

常言道,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作为一名基层信贷员,孔德胜时刻要求自己做到正确定位,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告诫自己要担起这份重担、履行好这份职责。

从事信贷岗位以来,贷款的发放和清收就成了他的日常手边事,这一放一收看似平常无奇,实则内含“乾坤”,并非易事。20118月,他刚调任新桥支行时,正式接手银杏和黄家堰两村贷款,其时表内贷款共计413笔,金额1056.16万元,其中不良贷款323笔,金额823.16万元,是贷款质量最差的两个村,而至今年3月末,他所驻片的两个村不良贷款共下降313笔,金额累计525.16万元。2014年一季度,他清收表内不良贷款超计划任务0.32万元,清收核销贷款超计划任务3.1万元,利息收入超计划任务8.58万元。这一串串的数字虽不是很起眼,但凝结着他背后所付出的汗水和艰辛,其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

工作不能敷衍,要当成自己家的事来做,无论事情大小,都要认真对待,捧着这碗饭就要担好这份责”。这是他常跟同事说的一句话。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为人老实,憨厚,平日里虽没有豪言壮语,却有一股肯钻肯磨的干劲。“拉家常”是孔德胜常用的沟通技巧和工作方法。他所驻片的两个村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很多欠贷户年初就外出务工,想要收回这些“陈年旧账”,必须从他们身边的亲人着手,于是他经常利用农户农忙后的空当时间与这些欠贷户的父母谈心交流。记得有一次,他到黄家堰村汪素芬家催收一笔久未归还的五万元贷款,七年前汪素芬贷款投资办厂,因经营不善而倒闭,血本无归致使无力偿还贷款。当他跨进汪素芬家大门时,汪素芬夫妇已外出务工,家里仅剩下一双年迈的老父母。他向两位老人说明来意,殊不知老人的一句话让他哭笑不得,“不是说信用社的贷款不用还吗?”面对老人家这样的回答,他并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对老人说:“你们误解了,这些钱都是老百姓存进来的。以前你儿子儿媳做生意需要资金,信用社毫不犹豫的给予了帮助,现在贷款已经拖欠了这么多年,如果收不回去,我们如何向客户交代,何况欠债还钱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欠钱不还,以后还有谁敢借钱给你们。”一番道理下来,老大爷爽快地答应道:“一会儿就给我儿子打电话,让他把贷款还掉。”果不其然,三天后,那笔贷款终于还清了。

清收之路注定是崎岖不平、布满荆棘的。在清收过程中,他经常会遇到态度蛮横、蛮不讲理的欠贷户。2009年,银杏村村民茅小犬贷款6.5万元做生意,后又被其女婿夏根明借用,这种三角贷关系使得贷款催收难度增大,因贷款被其女婿借用,茅小犬始终不肯归还欠款,而其女婿又是当地有名的“老赖”。孔德胜不得不两边做工作,但每当到夏根明家里催收时,总会遇到冷言相对:“你天天跑我家干嘛?谁请你来的?下次再来或在我家门口经过,我就打断你的腿,你信不信?”面对蛮横无理、趾高气扬的欠贷户,孔德胜仍不气不恼,更没有退缩。他清楚的知道,此时发火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他强压心中的怒火,淡然的说:“收回到逾期贷款是我的职责和份内工作,你和你岳父欠的这笔钱不管是谁贷谁用的,都是你们自己家的事。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你只要一天不还钱,我就每天来打扰你。”就这样来来回回跑了几十次,熬不住的翁婿俩最终将贷款全额还清。

助人为乐,不忘孝义,俯首甘为“孺子牛”。

孔德胜不仅工作负责认真,而且乐于助人,周边的客户都喜欢他的为人,只要碰到他,都会亲切地喊一声:“老孔,又下乡催收贷款啊!”他都会礼貌性的微笑应答。有一次,他在一位客户家催收贷款,与客户协商好后,刚骑上摩托车准备要走,那位客户的老婆忙把他叫住:“孔会计,我妈妈要回老家,麻烦您顺路将她带到新桥街搭车,可以吗?”孔德胜立马答应了,结果他直接把老人送到大桥的老家。

在工作中他是好员工,在家庭里他是好儿子好丈夫。已经51岁的孔德胜出生贫寒,父亲早年因病去世,家里尚有一位体弱多病89岁的老母亲,妻子患有高血压,儿女均在外地工作,照顾老人和妻子就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肩上。2011年,因岗位交流,孔德胜从华阳支行被调任新桥支行,从各方面情况都熟悉的家门口搬到离家几十公里远的陌生环境,换成任何人多少都会有些怨言,然而,他欣然接受了这一切。

任何工作,得到家人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虽然离家远了,但是母亲和妻子都能够理解他,这才是他工作的最大动力。虽然支行为他安排了宿舍,但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和患病的妻子,除了晚上值夜班外,年过五十岁的他依然每天坚持骑着摩托车往返三十五公里的路程回家。为了不影响工作,能够及时赶上支行的晨会,每天早上五点他准时起床,六点出门,赶上冬天,就要起得更早,因为怕道路湿滑难走,就这样三年的时光悄然而过,陪伴着他的那台旧摩托车码表盘上的数字却不知不觉增加了七万多公里。

这就是他,一名普普通通的信贷员,一个朴实无华的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他辛勤地耕耘着,或许,他的故事不够轰轰烈烈,或许,他的事迹不够惊天动地,但他用实际行动将对工作的那份执着、认真和热爱在农金事业这条道路上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