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明创建 > 文明风尚  > 正文

儿时农金梦 今日信合情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14日 作者:刘江 来源:

 

周末在办公室打扫清洁,偶尔发现桌上放着一把算盘。这是一把老式算盘,轻轻拨动几下,噼啪,噼啪,清脆悦耳,听着这熟悉而又清脆的声音,孩提时代的情景历历在目。

我出生在山后的天城乡山脚下,小时候常到天城信用社玩耍,因为我外公住在天城信用社,他是信用社的会计,是一位老农金。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信用社非常陈旧──老式的土木建筑漏下斑驳的太阳光,石灰脱落的墙壁排着一个个蜂子眼,凹凸不平的地板上布满了鱼鳞般的千脚泥,木头本色的办公桌“呲牙咧嘴”,简单的水泥柜台虽很平整但却粗糙,一盏15瓦的白炽灯悬挂在半空中晃悠……。白天,我和其他孩子在外东奔西跑,外公在信用社打算盘记帐;晚上,我调皮地依偎在外公的怀里,双手胡乱地拨打算盘珠子,耳朵里听外公讲“信用社是咱农民自己的银行,老百姓钱多了就在这里存,需钱用了就在这里取,不够时还可以在这里借”,我问,信用社有好多钱,外公说,多得很,不然怎么叫“银行”呢。我那时特别好奇,总觉得信用社有看不完,数不完,用不完的钱,让少不暗事的我内心惊叹不已,我暗暗发誓,我今后长大了一定要来信用社上班,把钱看够、数够、用够,更重要的是,我要超过外公,把信用社搞得更好,让全乡的老百姓把钱看够、数够、用够。

随着时间的推移,带着儿时稚嫩的想法,儿时稚嫩的誓言,我走进了学校,通过学习,我对信用社有了更多的了解。后来,带着儿时的希望与憧憬长大了。18岁那年,我参了军,在绿色的军营里,多彩的生活锤炼了我的意志,更加坚定了我儿时的信念。

2004年末,刚刚退伍的我终于抓住了机遇──报名参加了达州市农村信用社招工考试。上天总是把机会给有信心、有准备的人,我顺利地通过了笔试、面试和体检,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信合大家庭的一员,真是“无巧不成书”,县联社把我分配到了我外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天城信用社。我终于实现了自己儿时梦寐以求的梦想。

报到那天,当石子信用社李主任李将我带到天城信用分社时,映入我眼帘的不再是昔日外公工作时的场景,而是高大的办公楼,洁白的墙壁,崭新的办公桌,淡红色的地板,大理石镶嵌的柜台,明亮的日光灯……。

上班第一天,我在信用社找出外公当年使用过的算盘,一把深色的老式算盘,珠子已经发黄、发亮,桥子磨损严重,象被人削了槽一样。我把它珍藏起来,因为我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农金战士,我要接过前辈的钢枪,牢记使命,完成先辈未尽的事业。

由于我刚退伍回来,没有学过信用社业务知识,只能从头开始。主任安排了一名精通业务的“小”业务员带我,当时的我尤为羡慕。从点钞学起,很快掌握了出纳工作要领;从练珠算开始,逐步熟悉了会计业务;从打字入手,我能够单独操作信用社综合门柜业务系统。两个月后,通过领导的关怀,同事们的帮助和自己不懈的努力,我正式坐在了信用社会计岗位上,能够独立办理信用社业务了。当我看到隔壁张奶奶把儿子打工的钱存到信用社时的微笑,当看到李叔叔为今年鱼苗钱着急时,走到信用社借到贷款时的欣慰,当看到赵大妈做生意赚钱还贷时的自豪,当看到李大爷兑换了被牲口咬烂的破钞时的喜悦,我心里得到了莫大的满足。

后来,组织上把我从天城调到了观音,又从观音调到了清水,工作地点变了,工作环境变了,但工作岗位没变,工作热情没变,对农村信用社不懈的追求始终没变。如今,我和信用社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把我完全融入了信用社,信用社就是我的一切,我将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为信用社今后的发展壮大而努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