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年07月28日 作者:孙良艳 来源:六安市郊区联社
清晨,我刚刚坐到柜台边开始工作,耳边就想起一个轻快的声音:“我来还贷款!”。抬头一看,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妇女站在柜台前,虽面容憔悴,但衣着朴素干净,眼神清澈明亮。她的身旁,站着位十六七岁的男孩,文弱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一看便是个读书娃。
我正在愣神之际,旁边的信贷会计立刻站了起来,亲切地打招呼,寒暄了几句之后,妇女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我是来还贷款的”,一边说着,一边用布满老茧的手将两叠零零碎碎的钞票递过窗口。
通过断断续续地交谈,我慢慢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这个妇女是一位贷户的妻子,她丈夫原来在乡里做杂货生意,她则在家里种地,夫妻二人加上两个儿子,生活虽不富裕,但也算是小康之家。2008年,他丈夫决定扩大经营,从信用社借了2万元贷款。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丈夫突患重病,全家四处求医问药,半年左右的时间,虽然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并欠下几万元的外债,却依然没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当时,大儿子在念大学,小儿子在读高中,真是山穷水尽。2009年贷款到期,包片信贷员上门了解到情况后,及时向社里汇报,经过集体研究,决定为其免除部分贷款利息,并办理了贷款展期一年的手续。当时,在展期申请书上,她诚恳地写道:“我虽是个妇道人家,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感谢信用社的理解,我一定尽快还清贷款……”今天是展期贷款到期前的第四天,她带着孩子一起来兑现诺言。
“俺家老大今年大学毕业在外找到了工作,俺在家也把小买卖重新支起来,攒了点钱,第一件事就是要来还你们的贷款”。妇女沧桑的的脸庞上挂满着笑容,语言中透露出无比的欣慰和自豪。“俺特地把小儿子带来,让他知道关键时候还是农信社好,让他懂得感恩、懂得努力”。办妥了还款手续,妇女亲切地与我们道了别,拉着儿子健步走出营业厅。凝视着她渐去渐远的背影,我不由赞叹:真是一个坚强、明理而又无比诚信的母亲!
农信社起源于农村,扎根基层,服务“三农”,正是农民的诚实守信,农信社才能一路走来,做大做强;在农户最困难的时候,也正是农信社雪中送炭,支持他们渡过难关。农信社和农户的“鱼水情”,在营造和谐社会的同时,也不断推动着“三农”事业的向前发展。